欧美日韩亚洲综合一区二三激情在线_国产无码免费在线观看视频片源不錯的選擇!_亚洲三级毛片一区二区_欧美熟妇乱子伦xx视频_奇米777国产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亚洲精品小说图片_色欲天天婬色婬香综合网图片_欧美在线观看福利_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_曰本一道本免费

【平衡態(tài)艾灸】艾灸取穴知多少?最常見實用的艾灸穴位
專欄:健康資訊
發(fā)布日期:2020-08-31
作者:平衡態(tài)艾灸
收藏:

中醫(yī)講究“陰宜補,陽勿浮”,即如果陰虛,就需要滋陰,如果陽氣太弱,或者陽氣短時間內(nèi)增加,相對出現(xiàn)過剩的現(xiàn)象,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陰不足以斂住陽氣,陽氣就會向外浮散。

一、艾灸傷陰表現(xiàn)
1、 嗓子干、咽喉腫痛。有這種情況要多灸太溪穴,這類人一般存在肝腎陰虛的癥狀,且以更年期女性常見。每天點枸杞,配合艾灸,當氣血充足之后,余火自然得以歸位。
2、胸中煩躁。這是正邪相爭的表現(xiàn)。艾灸之后,體內(nèi)陽氣增強,正邪相交,如果胸中有郁滯之氣,就會出現(xiàn)煩躁、上火的癥狀。建議艾灸涌泉穴,同時在膻中穴進行刮痧,平時適當增加飲用溫白開水。
3、五心煩熱。這類人一般是陰虛陽盛之癥,陽氣本就旺盛,可以選擇暫時停灸,選擇一些滋陰的中成藥、比如早晚吃一丸六味地黃丸,同時保證充足的睡眠,多吃蔬菜、水果,培補陰血,然后再選擇艾灸下焦滋陰補血的穴位,比如太溪穴,涌泉穴,艾灸時間不要太長;
4、眼睛干澀,眼屎多,一般以肝陰虛為多見,肝開竅于目。所以平時要注重情緒的調(diào)理,艾灸太沖、太溪穴引火下行,同時用刮痧板刮痧肝俞、膽俞。
5、口干舌燥、口腔潰瘍。艾灸之后,陰陽相互抗爭,陰液消耗的比較大,所以容易口干,在艾灸之前后都要飲用適量白開水。同時也可以艾灸太溪、涌泉穴引火下行。
6、耳內(nèi)疼痛。凡臟腑有病邪,所開竅之處,都會出現(xiàn)好轉(zhuǎn)反應。腎開竅于耳,灸后耳內(nèi)疼痛,說明腎虛或者上焦經(jīng)絡不通,可以吃一點枸杞、黑色入腎的食物,同時在大椎穴進行刮痧,艾灸腎俞、太溪穴培補元陽。

二、滋陰方法
1、艾灸滋陰的穴位:涌泉穴、太沖穴、太溪穴、三陰交,各灸10分鐘。
2、經(jīng)常泡 腳、搓腳以引火下行,每周泡腳至少3次,每次20分鐘左右!
3、吃滋陰的食物:銀耳、木耳、蓮子、百合都是滋陰的。

三、艾灸原則
1、晚上慎重艾灸:最遲要在23點前完成艾灸,因為23點-1點是子時,是自然界和人體陰氣最盛,也是人體經(jīng)氣”合陰“的時候,這時睡覺最利于”養(yǎng)陰“。而艾灸生發(fā)陽氣,此時還灸影響睡眠、養(yǎng)陰。
2、灸量問題:兒童、體弱者、功能減退之疾患者灸量一定要小,慢慢增加艾灸時間。腰背、肩股皮厚肉多、沉寒痼冷,陽氣欲脫,可大灸;頭面胸部、四肢末端皮薄多筋、風寒感冒、癰疽痹痛灸量需小。
3、艾灸時間:上午>下午>晚上,如果是治療急性病或者突發(fā)病可以天天灸,如果是調(diào)理體質(zhì)或治療慢性病,那就不需要天天灸了,一周3次就可以!
4、艾灸順序: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,應先灸陽經(jīng),后灸陰經(jīng),先灸上部,再灸下部,也就是先背部,后胸腹,先頭身,后四肢,依次進行。

 

艾灸是用艾葉制成的艾灸材料產(chǎn)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,通過激發(fā)經(jīng)氣的活動來調(diào)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,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。

中醫(yī)講究陰宜補,陽勿浮,即如果陰虛,就需要滋陰,如果陽氣太弱,或者陽氣短時間內(nèi)增加,相對出現(xiàn)過剩的現(xiàn)象,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陰不足以斂住陽氣,陽氣就會向外浮散。

一、艾灸傷陰表現(xiàn)
1、 嗓子干、咽喉腫痛。有這種情況要多灸太溪穴,這類人一般存在肝腎陰虛的癥狀,且以更年期女性常見。每天點枸杞,配合艾灸,當氣血充足之后,余火自然得以歸位。
2、胸中煩躁。這是正邪相爭的表現(xiàn)。艾灸之后,體內(nèi)陽氣增強,正邪相交,如果胸中有郁滯之氣,就會出現(xiàn)煩躁、上火的癥狀。建議艾灸涌泉穴,同時在膻中穴進行刮痧,平時適當增加飲用溫白開水。
3、五心煩熱。這類人一般是陰虛陽盛之癥,陽氣本就旺盛,可以選擇暫時停灸,選擇一些滋陰的中成藥、比如早晚吃一丸六味地黃丸,同時保證充足的睡眠,多吃蔬菜、水果,培補陰血,然后再選擇艾灸下焦滋陰補血的穴位,比如太溪穴,涌泉穴,艾灸時間不要太長;
4、眼睛干澀,眼屎多,一般以肝陰虛為多見,肝開竅于目。所以平時要注重情緒的調(diào)理,艾灸太沖、太溪穴引火下行,同時用刮痧板刮痧肝俞、膽俞。
5、口干舌燥、口腔潰瘍。艾灸之后,陰陽相互抗爭,陰液消耗的比較大,所以容易口干,在艾灸之前后都要飲用適量白開水。同時也可以艾灸太溪、涌泉穴引火下行。
6、耳內(nèi)疼痛。凡臟腑有病邪,所開竅之處,都會出現(xiàn)好轉(zhuǎn)反應。腎開竅于耳,灸后耳內(nèi)疼痛,說明腎虛或者上焦經(jīng)絡不通,可以吃一點枸杞、黑色入腎的食物,同時在大椎穴進行刮痧,艾灸腎俞、太溪穴培補元陽。

二、滋陰方法
1、艾灸滋陰的穴位:涌泉穴、太沖穴、太溪穴、三陰交,各灸10分鐘。
2、經(jīng)常泡 腳、搓腳以引火下行,每周泡腳至少3次,每次20分鐘左右!
3、吃滋陰的食物:銀耳、木耳、蓮子、百合都是滋陰的。

三、艾灸原則
1、晚上慎重艾灸:最遲要在23點前完成艾灸,因為23-1點是子時,是自然界和人體陰氣最盛,也是人體經(jīng)氣合陰的時候,這時睡覺最利于養(yǎng)陰。而艾灸生發(fā)陽氣,此時還灸影響睡眠、養(yǎng)陰。
2、灸量問題:兒童、體弱者、功能減退之疾患者灸量一定要小,慢慢增加艾灸時間。腰背、肩股皮厚肉多、沉寒痼冷,陽氣欲脫,可大灸;頭面胸部、四肢末端皮薄多筋、風寒感冒、癰疽痹痛灸量需小。
3、艾灸時間:上午>下午>晚上,如果是治療急性病或者突發(fā)病可以天天灸,如果是調(diào)理體質(zhì)或治療慢性病,那就不需要天天灸了,一周3次就可以!
4、艾灸順序: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,應先灸陽經(jīng),后灸陰經(jīng),先灸上部,再灸下部,也就是先背部,后胸腹,先頭身,后四肢,依次進行。

艾灸能健身、防病、治病,在我國已有數(shù)千年歷史。艾灸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,具有溫經(jīng)散寒,扶正祛邪,疏通經(jīng)絡的作用,受到歷代醫(yī)家的重視。更由于艾灸養(yǎng)生保健功效顯著,而受到世人的推崇。

1598837627824057678.png

【百會穴】:百會穴位于頭部,后發(fā)際正中上7寸,當兩耳尖直上,頭頂正中。

取穴方法:取穴時采用正坐的姿勢,百會穴位于人體的頭部,頭頂正中心,可以通過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來簡易取穴。當前發(fā)際上五寸,后發(fā)際上七寸,前后發(fā)際之間的直線距離相當于12寸(或以兩眉頭中間向上一橫指起,直到后發(fā)際正中點)。

百會穴主要應對頭面五官、神志及氣虛下陷等疾患:如頭風、頭痛目眩、耳聾、耳鳴、目不能視、鼻塞、鼻衄、口噤不開、角弓反張、小兒驚癇、脫肛、泄瀉、痔疾等。

 

1598837711707062521.png


【肩井穴】:肩井穴位于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,前直對乳中。

取穴方法:取穴時一般采用正坐、俯伏或者俯臥的姿勢,肩井穴位于人體的肩上,前直乳中,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,即乳頭正上方與肩線交接處。

肩井穴主要應對肩背痹痛、上肢不遂、頸項強痛等肩頸上肢部病證;瘰疬;乳癰,乳汁不下;難產(chǎn),胞衣不下。

1598837672678051712.png

【大椎穴】:大椎穴位于脊柱區(qū),后正中線上,當?shù)谄哳i椎棘突下間凹陷處。

取穴方法:取穴時正坐低頭,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線上,頸部下端,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,約與兩肩峰相平(也可正坐低頭,手按頸項部骨突最高點處下緣即是)。若突起骨不太明顯,讓患者活動頸部,不動的骨節(jié)為第一胸椎,約與肩平齊。

大椎穴主要應對發(fā)熱,瘧疾,中暑,感冒,癲狂,癲癇,骨蒸潮熱,盜汗,咳喘,脊背強急,項強;以及肺結(jié)核,支氣管炎等。

 

1598837742490074231.png


【風門穴】:風門穴在背部,當?shù)?/span>2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
取穴方法:取穴時采用正坐或俯臥姿勢,風門穴位于背部,從朝向大椎下的第2個凹洼(第2胸椎與第3胸椎間)的中心,以第二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(或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處)。

風門穴主要應對胸肺及項背部等疾患:如傷風感冒、頭痛發(fā)熱、頸項強痛、鼻流清涕、咳嗽氣喘、胸背疼痛、嘔吐、黃疸、水腫、角弓反張、發(fā)背、癰疽等。

1598837673151049761.png

【肺俞穴】:肺俞穴在背部,當?shù)?/span>3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
取穴方法:取穴時采用正坐或俯臥姿勢,肺俞穴位于背部,當?shù)谌刈导幌?,左右旁開1.5寸(二指寬)處。

肺俞穴主治咳嗽,氣喘,咯血,骨蒸潮熱,盜汗;以及支氣管炎,支氣管哮喘,肺炎,肺結(jié)核,蕁麻疹,皮膚瘙癢癥等。

1598837743660056268.png

【心俞穴】:心俞穴在背部脊柱區(qū),當?shù)?/span>5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
取穴方法:取穴時采用正坐或俯臥姿勢,心俞穴位于人體背部,當?shù)谖逍刈导幌?,左右旁開二指寬處(或左右約1.5寸)。

主治疾?。盒挠嵫ㄖ髦涡纳窦熬植康燃不迹喝缧耐?、胸悶、驚悸、癲狂癇、臥不得安、失音不語、咳嗽唾血、咯血、便血、肩背痛、癰疽發(fā)背、手足心熱、遺精等。

1598837743116023829.png

【肝俞穴】:肝俞穴位于背部,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.5寸處。

取穴方法:取穴時采用正坐或俯臥的取穴姿勢,肝俞穴位于背部脊椎旁,第九胸椎凸骨下,左右旁開1.5寸(或第九胸椎棘突下,左右二指寬)處。

肝俞穴主要應對黃疸,脅痛,胃痛,吐血,衄血,眩暈,夜盲,目赤痛,

青光眼,癲狂,癇證,脊背痛;以及急、慢性肝炎,膽囊炎,神經(jīng)衰弱,肋間神經(jīng)痛等。

1598837744589022003.png

【脾俞穴】:脾俞穴位于背部,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.5寸處。

取穴方法:取穴時應采用俯臥的姿勢,脾俞穴位于人體背部,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(兩指寬)處。

脾俞穴主要應對脘腹脹痛,胸脅支滿,嘔吐噎膈,黃疸,泄瀉,鼓脹,痢疾,便血,帶下;以及胃炎,消化性潰瘍,胃下垂,肝炎,糖尿病,消化不良,貧血等。

 

1598837744191018903.png


【胃俞穴】:胃俞穴在背部,當?shù)?/span>12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
取穴方法:取穴時采用俯臥的取穴姿勢,以便于相應穴位療法的順利進行,胃俞穴位于身體背部,當?shù)谑刈导幌?,旁開1.5寸(左右旁開二指寬)處。

胃俞穴主要應對胸脅痛,胃脘痛,嘔吐,腹脹,腸鳴,消化系統(tǒng)疾病,如胃潰瘍、胃炎、胃痙攣、嘔吐、惡心等。

 

1598837745502023784.png


【腎俞穴】:腎俞穴位于腰部,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.5寸處。

取穴方法:取穴時采用俯臥姿勢,腎俞穴位于腰部,當?shù)诙导幌?,旁開1.5寸(二指寬)處。

腎俞穴主要應對肝腎、膀胱等疾患:如腰脊酸痛、小便淋瀝、尿頻尿閉、遺尿尿血、陰中疼痛、遺精白濁、陽痿旱泄、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、痛經(jīng)、血崩、赤白帶下、不孕、頭痛眩暈、視物不明、耳鳴耳聾、水腫、消渴、咳喘、虛勞、中風失語、手足不遂、失眠健忘、癲疾、少腹急痛、腎泄、骶部疼痛、腳膝拘急等。

 

1598837745152032713.png


【命門穴】:位于腰部,背后正中線上,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,也就是肚臍的正后方。

取穴方法:取穴時采用俯臥的姿勢,命門穴位于人體的腰部,當后正中線上,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處。指壓時,有強烈的壓痛感。

主要應對腰痛、遺尿、泄瀉、遺精、陽痿、早泄、赤白帶下、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、胃下垂、前列腺炎、腎功能低下等。

 

1598837746140058084.png


【八髎穴】:八髎就是八個穴位:上髎、次髎、中髎、下髎各一對,所以叫做八髎, 這是一個區(qū)域,也就是盆腔所在之處,鄰近胞宮。

取穴方法:可以俯臥,在脊椎正中線和膀胱俞之間,第二骶后孔凹陷處取穴;取穴時,以食指按在小腸俞與脊椎正中線之中間,小指按在骶角(尾骨上方黃豆大小的園骨突起)上方,中指和無名指相等的距離分開按放,側(cè)中指尖所按之處。

主要應對腰骶部疾病、下腰痛、坐骨神經(jīng)痛、下肢痿痹、小便不利、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、小腹脹痛、盆腔炎等病癥。

 

1598837745743067364.png


【腰俞穴】:位于人體骶部,當后正中線上,適對骶管裂孔。

取穴方法:取穴時采用俯臥姿勢,腰俞穴位于腰部,臀溝分開處即是腰俞穴。

主要應對:腰脊強痛、腹瀉、便秘、痔疾、癲癇、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、下肢痿痹。

 

1598837747288092016.png


【膻中穴】:在胸部前正中線上,平第4肋間,兩乳頭連線之中點。

取穴方法:取穴時可以仰臥,男子于胸骨中線兩乳頭連線之交點處定??;女子則于胸骨中線平第4肋間隙處定取。

主要應對:胸痹心痛、腹部疼痛、心悸、心煩、呼吸困難、過胖、咳嗽、氣喘、咯唾膿血、產(chǎn)婦缺乳癥、乳腺炎等。

1598837746877001646.png

【中脘穴】:位于人體的上腹部,前正中線上。

取穴方法:取穴時采用仰臥的姿勢,該穴位于人體的上腹部,前正中線上,具體找法: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。

主要應對:頭痛、目眩、耳鳴、食欲不振、翻胃、腹脹、腹瀉、腹痛、腹鳴、嘔吐、便秘等消化系統(tǒng)疾病。

 

1598837748203048970.png


【神闕穴】:別稱臍中、氣舍、氣合,屬任脈。

取穴方法:位于腹在臍中部,肚臍中央。

主要應對:胃炎、泄痢、繞臍腹痛、脫肛、水腫鼓脹、腸炎、痢疾、產(chǎn)后尿潴留等。

1598837747769040016.png

【氣海穴】:位于下腹部,前正中線上,肚臍中央下1.5寸。

取穴方法:取穴時采用仰臥的姿勢,氣海穴位于人體的下腹部,直線連結(jié)肚臍與恥骨上方,將其分為十等分,從肚臍3/10的位置,即為此穴。

主要應對:虛脫、四肢乏力、腹瀉、痢疾、便秘、小便不利、遺尿、遺精、陽痿、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、痛經(jīng)、閉經(jīng)、崩漏、脘腹脹滿、大便不通、腰痛、食欲不振、夜尿癥等。

 

1598837749132041963.png


【關元穴】:位于下腹部,前正中線上,肚臍中央下3寸。

取穴方法:可采用仰臥的姿勢,關元穴位于下腹部,前正中線上,從肚臍到恥骨上方畫一線,將此線五等分,從肚臍往下五分之三處,即是此穴。

主要應對:眩暈、少腹疼痛、吐瀉、痢疾、脫肛、便血、小便不利、尿頻、尿閉、遺精、白濁、陽痿、早泄、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、經(jīng)閉、經(jīng)痛、赤白帶下等。

 

1598837748599041972.png


【中極穴】:位于人體下腹部,前正中線上,肚臍中央下4寸。

取穴方法:取穴時,可采用仰臥的姿勢,中極穴位于人體下腹部,前正中線上,具體找法:將恥骨和肚臍連線五等分,由下向上1/5處即為該穴。

主要應對:小便不利、陽痿、早泄、遺精、白濁、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、痛經(jīng)、水腫等。

 

1598837750130022887.png


【曲骨穴】:位于下腹部恥骨聯(lián)合上緣上方凹陷處。

取穴方法:取穴時仰臥,于腹部前正中線上,恥骨聯(lián)合上緣的中心點(即凹陷處)取穴。

主要應對:小便淋瀝、遺尿、遺精、陽痿、陰囊濕疹、膀胱炎、赤白帶下、子宮內(nèi)膜炎等。

 

1598837749503067605.png


【內(nèi)關穴】:位于前臂掌側(cè),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,腕橫紋上2寸,掌長肌腱與橈側(cè)腕屈肌腱之間。

取穴方法:取穴時先攥一下拳頭,可以看到手部有兩根筋,內(nèi)關穴在這兩根筋中間,然后放松手指,腕橫紋上2寸、兩根筋中間的點就是內(nèi)關穴。

主要應對心痛、心悸、胸悶、胸痛、胃痛、嘔吐、失眠、癲癇、上肢痹痛、偏癱、手指麻木等。

 

1598837751609047855.png

【列缺穴】:位于人體前臂橈側(cè)緣,橈骨莖突上方,腕橫紋上1.5寸(以取穴者自己拇指的指間關節(jié)的寬度為1寸),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。

取穴方法:取此穴位時應正坐或仰臥,微曲肘,側(cè)腕掌心相對,列缺穴位于手腕內(nèi)側(cè)(大拇指側(cè)下),能感覺到脈搏跳動之處。

主要應對:傷風外感、咳嗽、氣喘、咽喉腫痛、口眼歪斜、齒痛、遺尿、尿血、陰莖痛、上肢不遂、手腕無力或疼痛等。

 

1598837750550026453.png


【合谷穴】:位于手背第12掌骨間,當?shù)诙乒菢飩?cè)的中點處,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(jié)橫紋,放在另一手拇、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,當拇指尖下就是合谷穴。

取穴方法:伸出右手,將拇指和食指分開,展露虎口,把左手拇指橫紋放在右手虎口處,向下按住,拇指點所指處就是合谷穴(向下按壓有脹痛感)。左手合谷穴取穴與右手相同(合谷穴在手背一、二掌骨之間,第二掌骨橈側(cè)緣中間凹陷處,)。

主要應對:發(fā)熱、頭痛、目赤腫痛、咽喉腫痛、齒痛、耳聾、面腫、口眼歪斜、中風口噤、熱病無汗、多汗、消渴、痛經(jīng)、經(jīng)閉等。

 

1598837752949002354.png


【陽陵泉穴】:位于于人體的膝蓋斜下方,小腿外側(cè)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。

取穴方法:取穴時應側(cè)臥或仰臥,陽陵泉穴位于人體的膝蓋斜下方,小腿外側(cè),腓骨小頭稍前下方凹陷中。(即:在小腿的外側(cè),膝關節(jié)下方的外側(cè)有一個高點(腓骨小頭),從高點的前下方大概1寸左右有一個凹陷)。

主治疾?。喊肷聿凰?、麻木、膝臏腫痛、坐骨神經(jīng)痛、腳氣、脅肋痛、口苦、嘔吐、肝炎、膽囊炎、膽道蛔蟲癥,膝關節(jié)炎等。

 

1598837752366092230.png


【足三里穴】:位于小腿外側(cè),犢鼻下3寸,犢鼻與解溪連線上。

取穴方法:取穴時左腿用右手、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關節(jié)沿脛骨上移,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為止,指尖處即為此穴。

主要應對:胃痛、嘔吐、腹脹、腹痛、腸鳴、消化不良、泄瀉、便秘、痢疾、咳嗽氣喘、心悸氣短、失眠、頭暈、膝痛、腳氣等。

 

1598837754165042869.png


【三陰交穴】:位于內(nèi)踝尖直上3寸,脛骨后緣處。

取穴方法:用度骨同身寸的方法在內(nèi)踝尖上直上3存,或用自己的手指4指幅寬,按壓有一骨頭為脛骨,此穴位于脛骨后緣靠近骨邊凹陷處。

主要應對:遺精、陽痿、陰莖痛、小便不利等。

1598837753675027578.png

【太溪穴】:位于足內(nèi)側(cè),內(nèi)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。

取穴方法:取穴時,可采用正坐,平放足底或仰臥的姿勢,太溪穴位于足內(nèi)側(cè),內(nèi)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。

主要應對:頭痛目眩、咽喉腫痛、齒痛、耳聾、耳鳴、氣喘、胸痛咯血、消渴、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、失眠、健忘、遺精、陽痿、小便頻數(shù)、膀胱炎、腰脊痛、肺氣腫,支氣管炎等。

 

1598837755176036605.png


【太沖穴】:位于足背側(cè),第一、二跖骨結(jié)合部之前凹陷處。

取穴方法:腳的大拇指和第二指指縫間,往上1寸(約一個拇指橫寬)處。

主要應對:頭痛、眩暈、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、遺尿、脅痛、腹脹、咽痛嗌干、目赤腫痛、下肢痿痹等。


1598837754704087964.png

【隱白穴】:位于足大趾末節(jié)內(nèi)側(cè),距趾甲角0.1寸處。

取穴方法:取穴時正坐,足著地,在足大趾甲內(nèi)側(cè)緣線與基底部線之交點處,按壓有痛感。

主要應對:腹脹、便血、尿血、月經(jīng)過多、崩漏、多夢、驚風。

 

1598837755647098887.png


【涌泉穴】:位于足底部,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,約當足底第2、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/3與后2/3交點上。

取穴方法:取穴時你用力彎曲腳趾,腳底凹陷的那個地方就是涌泉穴。

主要應對:高血壓病、神經(jīng)性頭痛、急性扁桃體炎、過敏性鼻炎、子宮脫垂、下肢痙攣、下肢癱瘓、失眠、音啞、咳嗽、風疹、小兒驚風、心肌炎、糖尿病、怕冷、陽萎、遺精、更年期綜合征等。

中醫(yī)專家指出,最適合進行中醫(yī)艾灸療法的季節(jié)就是夏季。因為夏天穿衣少,即便不去醫(yī)院,自己在家艾灸也非常方便,不像冬天在家脫了衣服施灸容易受涼。而且天氣熱,人體對溫度就比較敏感,不容易被燙傷。最重要的是夏天施灸符合中醫(yī)冬病夏治的理論。

中醫(yī)認為,陽虛、氣虛人群更適合進行針灸療法。生病的人大多屬于陽虛體質(zhì)。艾葉是溫性的,屬于純陽之物。艾灸能夠溫通經(jīng)絡,祛除寒濕,補益人體陽氣。夏天又正好是自然界陽氣最重的時候,兩者的陽熱合在一起,溫補的作用更強。所以在夏季大自然陽氣最盛的時候艾灸,補益的效果能夠達到最佳。

上一頁:平衡態(tài)高電位:血液循環(huán)所帶來的問題,應該得到重視
下一頁:艾灸平衡態(tài)艾灸:個個都說艾灸好,究竟好在哪里?是否要交智商稅
說點什么
發(fā)表
最新評論